当我说“职业生涯规划”的时候,我在说什么?

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就业网管理员 357

每次与陌生人交流,当对方知道我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时,就会被问“规划有用吗?计划赶不上变化啊”,或者被假装请教“给我规划一下吧”。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?


如果你是大学生,学校可能会有职业规划大赛。那么,是不是按照大赛的标准做好准备,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呢?


或者,如果我们都很好地规划了,是不是就可以心想事成?


再或者,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人“更成功”的学问或操作?




服务于大赛的职业生涯规划


我最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事的时候,学的定义是:“个人结合自身情况、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,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、职业目标,选择职业道路,确定教育计划、发展计划;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;并有效执行、反馈、调整的过程”。


两相审视一下这个定义,说得简单一点,就是:个人努力把握好眼前的资源与机会,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努力过程。那么,我们每个人每天其实都是这样过的。怪不得多年以前的一个同行兼同事,突然有一天给我发信息说“我感觉职业生涯规划好像没什么用,你感觉呢?”我的回答是“对”。是的,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只是让自己结合眼前的资源,努力把自己的付出回报最大化,那么它真的用处不大,因为它并没有说出什么超出我们已经做着的事情。


有一位高校老师告诉我,看到同事拿着自己七年前的PPT在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;一次论坛上问及曾经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一个学生,让她回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启发与印象,她只想到了“似乎比较好玩”(应该还有“好拿学分”);那些成功人士,说自己的人生历程时,好像都有太多的偶然成分,俞敏洪回答“您是怎么样树立坚定的信念一路走下来的?”时说:“因为北大把我开除了,我也只能干这个”。

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评委工作


每次进行规划作品评审时,就强烈地感觉同学们“ 太浪费纸了” ——因为规划作品里写的东西并不是自己。在一次规划大赛的决赛现场,我问一个同学:“如果你不来,而让一个同学代你来比赛。那么你感觉你同学来讲你的决赛PPT和你来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”是的,我是感觉学生们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,更关注的是参加了一个“赛”,而并没有关注“职业生涯规划”。


我之所以说“浪费纸”,是因为同学们的精美印刷出来的规划作品,一方面都很厚,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品内容完全没有“自己”。同学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个生涯相关的测评工具,然后测完之后把测评报告里的内容直接拷贝到作品里。似乎人就是一个可以被标签、标价的物,然后规划的成果就是卖出一个好价。


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,也有“表演”得比较好的。比如,有同学在台上情真意切地说自己热爱教育、期望看到别人受到启迪与成长,因此她的职业生涯目标就是考研、考博,然后留校当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……理想只是“表演规划”的道具,当教授(而不是做教育)才是人生目标。这样的规划过程,就是先定一个比较炫的目标,然后进行一番论证。人似乎只是一个目的实现的工具,为了实现作为大赛的表演目的。

﹏﹏


真正服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

那么到底职业生涯规划有没有用呢?当然有用。有学者总结了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:自然发生法、目前趋势法、最少努力法、拜金主义法、刻板印象法、橱窗游走法、假手他人法。估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常用的方法。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是在满足我们对于个人付出最大化价值的呈现。


但是,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,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后遗症。比如,“自然发生法”会让人降低或放弃自己的责任意识、“目前趋势法”让人永远没有对未来的确定感、“最少努力法”会让人在捷径中迷失……是的,作者的总结里还有一个方法叫: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法。



我说职业生涯规划有用,就是指这个“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法”:

基于自己当前的生涯阶段主题的定位,

充分接纳当前的现实,利用好可用的资源,克服可能的种种阻力,把当前的生涯任务完成好,

并能沉浸于自己的生涯行动。


首先,职业生涯是现在的事,而不是未来的事。职业生涯规划,不是现在“吃得苦中苦”,期望未来“方得人上人”。生涯规划的过程,并不是把自己的现在当成工具,来实现未来的价值,似乎未来才是我们的生涯。这有点像米兰昆拉说的“活在他方”:驾着车狂飙到乡间小木屋去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。


生涯是什么,就像金树人老师所说:它如影随形,却视而不见。我们每天“扮演”的角色、所思所虑所做的所有事、所有喜怒哀乐,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涯。因此,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工具,它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。为了让这个存在更有内涵,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生涯来做一番审视。


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,那么如果稍稍修改一下,如果在起点的时候是“吾十有五而未志于学”,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“三十难立”,然后是“四十而惑”……

这就是“生涯”本有的规律性。与孔夫子相似,生涯发展理论家舒伯把生涯分成成长、探索、建立、维持、退出五个阶段。也就是说,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有节奏规律的。或者说,生涯发展的过程中,首先要把握住这个规律,顺应这个规律,然后才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填充、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。


想想,如果一个人在“成长阶段”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特征;那么在“探索阶段”就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(时间、机会)、信心以及足够的执行力去做好“探索”工做(探索自己的天性倾向特征、探索外在世界的真实性等);然后就无法在“建立”阶段形成自己稳定的“事业”期待与纵深的资源积累;再接着就难以获得一个符合内心并愿意“维持”终老的人生形象。

换一个角度说就是:职业生涯发展有阶段与阶段的“必修课”,需要把这些内容与任务清晰的前提下,做好该做的事,未来就自动展开了。规划,就是打怪升级做BOSS”的行动过程。


对于“当前的生涯阶段主题的定位”这事,是属于战略的运筹帷幄。


然后就是有针对性的“决胜千里”的行动。“充分接纳当前的现实,利用好可用的资源,克服可能的种种阻力,把当前的生涯任务完成好”,就是化被动为主动,清楚自己当前需要完成的生涯任务,以及自己曾经需要完成但还未完成的生涯任务,然后无所怨言地行动起来。


也许,我们小的时候因为家长骄宠而没有完成好“成长阶段”的生涯任务, 那么现在知道这个任务没完成好,就需要主动去弥补。自然,作为大学生当前的生涯阶段是“探索阶段”,所以最需要做的就是激活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,然后更充分地去了解真实世界的样子。



有一位同学给我发来请教信息:“通过您的讲座,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未来,对大学到底该干什么充满了迷茫,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。


我是××大学法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,或许您会想毕业后我可以当一名律师,但我觉得这不适合我。我是个性格偏内向的人,口语表达能力目前挺差,而且思维反应慢。或许您会建议我做公司顾问,但我的文笔不佳。我可能更喜欢理论研究,但我的家庭条件不好,爸妈期望大(希望我能去法院或者考公务员——我知道这更难),而我也在他们的影响下,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大学老师(或许因为钱)。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衷心希望得到您的建议。”


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,能有这样的困惑,其实是非常好的表现,说明正是要开启世界大门步入真实世界的信号。我给他的建议是:把所有自己思考过的靶子(律师、顾问、研究、公务员、大学老师)作为探索目标,一个个进行不同层次的了解(书面了解-当面了解-担责了解),通过对这些外部信息的把握来定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以及可以奋斗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

一个人一旦进入职场,身上就会突然间多出许多被动的角色(生涯建立期的样子),这时人的选择自由空间突然就变小了。这时,如果你对另外某个职业感兴趣,那么你的探索成本会变得非常高昂(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)。


这时父母对你有了新的期望、领导对你有明确的要求、你将会有配偶的角色社会公民的角色父母的角色……你将越来越少有关于自己人生选择或者改变选择的角色自由度。正是这种不同的角色组合,构成了生涯的“建立、维持、退出”等不同阶段。如果清楚当前的阶段任务,做好当前的事,那么个人生涯的自由度就会增加:拥有更多的选项。


试想,一个退休的人开始真切地琢磨自己“最适合做什么”。虽然TA年龄已经来到了退出阶段,但心却还在探索阶段,那么接下来的人生可能真地会“惑不知天命不顺”了。如果一个人清楚自己当前该做的是什么,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是什么,那么就不会被眼前的阻力吓住。试想,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当前要探索以明确自己的定位,那么你就不会以自我定位不明为借口宅起来佛系丧系地生活了。


这时,生活/涯中的难题,反倒成了“机会”,因为别人会被这些难题给阻挡住,而你会把它们当成挑战予以克服,那么你将获得更多的机会,拥有更高的生涯发展自由度。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状态:沉浸于自己的生涯行动。职业生涯规划就是“活在当下”,就是有底气地做应该做的事,把生活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成长的机会。



职业生涯规划有没有用?

当然有用。


但那一定不是“自然发生法、目前趋势法、最少努力法、拜金主义法、刻板印象法、橱窗游走法、假手他人法”,而是“基于自己当前的生涯阶段主题的定位,充分接纳当前的现实,利用好可用的资源,克服可能的种种阻力,把当前的生涯任务完成好”的系统规划法。


为此,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大赛作品是好的?写出自己的故事、感情、期望,明确自己的任务、使命、理想的计划,以及脚踏实地的乐于行动的过程实践。多年前看过一个学生的规划书,叫《一个绿毛龟的生涯》,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个男生写的,讲自己丰富的好奇与探索体验之后形成的个人生涯路径定位,以及为此持续的积累的过程。这个作品当时并不符合大赛的作品规定的格式,但却呈现出个人的生涯认同、真挚的内心与实实在在的探索尝试。


是的,“职业生涯规划”不是名词,而是动词,是一个行动的过程。所以,如果有人说“没有几个学生最后是按着职业生规划大赛里定的生涯目标行动,那规划岂不成了笑话”,这说明这人把职业生涯规划给静态化了。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果就是:“有底气、勇于行动,在行动中反思调整,并能沉浸于过程实践”。


对了,如果有人让我给他规划一下,我会问对方的年龄、当前的角色、对这些角度的满意情况与自由水平。然后探知一下,各个生涯阶段的任务有没有很好地完成,明确需要“补”的生涯课题。


然后就形成两个序列的生涯任务:一方面就是如何把当前过得更好;另一方面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为自己的生涯“补课”。这样,一个人的生涯自由度会越来越大,幸福感会越来越浓。

最后再多说一句:职业生涯规划什么时候开始最好?越早越好。因为越晚,自由度越小,要“补的课”越多、也越低效。



}
Alternate Text 地址: 鹤壁市职业教育园区
Alternate Text 电话: 0392-6633832
      就业电话: 0392-6633832
      实习监督值班电话: 13839229993
Alternate Text  邮箱: 277012958@qq.com
Alternate Text

关注微信

扫描左侧二维码
获取最新资讯